二、模式优化成效与未来走向 36年来,我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在不断探索遵循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中进步,而"拔"一"培"一"育"是体现模式优化成效的阶段性标志。 所谓"拔",就是对拔尖学生的"拔"尖培养。当初少年班可谓"万千宠爱集于一身",集中了最优秀的教师,最优越的条件,然而施以"拔"尖模式来培养是违背人才成长成才规律的。正如杨振宁所言:"我相信,一些孩子的学习能超前一二年是可能的,超前三年就不一定正常。把孩子在十一二岁就送到大学里去,会迫使他们面对沉重的压力,形不成健全的人格。"1如果不进行模式优化,当初的少年班模式将难以留存。西安交通大学虽然如今仍然招少年班,但该校已改为从初中开始招少年班学生,将其第一年放在苏州中学的"伟长计划"或本校附中培养,第二年在本校预科培养,第三年进人大学一年级,之后编人专业班级"散养",如此少年班学生与同班同学年龄仅相差1?2岁,且让其免去了中考、高考,从而弱化了心智年龄差距和应试教育阶段弊端,在与同龄人共同生活、学习的关系互动中"冒"出来。 所谓"培",即注重集中优质教育资源、课程等"量"的加法以及条件建设,力争遵循教育规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别需要遵循的个性化培养,没有落在体制机制层面的模式优化上。如在1994年,都还不便明确提"个性化教育",而提"全面实行因材施教",就是为了躲这个"个性"。这一模式优化标志性项目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当初并未冠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但许多"基地"成为后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如"荣誉学院"、"荣誉班"等的基础或核心,或者"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国改项目",也成为学校高级教学的组成部分,对促进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壮大起着"种子"作用。据对33所高校的不尽完全的调查表明,有45%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是依托基地班的。 所谓"育",就是通过营造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氛围来"化人",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常态化。一些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优化改革工作上成效明显、特色鲜明。如西安交通大学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结合学校工科优势,注重人文精神塑造,贯通本硕博,以培养未来工程科学家;四川大学构建将综合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双特生"培养统筹展开的"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将学科交叉融合、跨界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未来10年的发展展望。 36年来的成就已今非昔比,但却不是终点,改革探索还"在路上"。目前,还要着力于学生学业评价、教师工作评价、教改成效评价等,致力于解决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彻底实现深层学习这一模式优化的梗阻性问题。模式改革的未来走向,将基于遵循《教育规划纲要》所强调的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不断探索构建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社会已经开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的第二次转型,这不同于以GDP为导向的中国社会第一次转型。我们完全相信,假以时日,高水平优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会常态化存在于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